標籤 舒適圈 下的所有文章

從 PTT 到新思惟,改變生活,也看到更好的自己!

 

作者:北港媽祖醫院 中醫部 王志豪 醫師

 

 

01_innovarad_wangch_Meed2014-541

 

 

改變生活的開端

 

在大學時期就是蔡校長部落格的粉絲,一開始在 PTT 醫學生版看到其「時間管理技巧」系列文章,改變了我的許多生活習慣,學會將事情分門別類並且按部就班的完成,偶爾回顧自己所完成的事情總是覺得驚奇,原來自己也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那麼多事!

 

閱讀更多 »

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

 

作者:大千醫院 核醫科 蘇宣銘 主任

 

Photo_HMSu

 

「囚禁一個人的,是腦子,而不是籠子。」

~劉育志醫師《外科失樂園》

 

 

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

 

在蔡依橙醫師的三篇文章「短時間精通全新領域:心臟電腦斷層」、「如何學習並精通不同領域的事物」和「如何快速學習,掌握一門新領域的專業知識,並有效運用」之中,他強調:「新領域沒有界線問題」,「專業已經沒有界線,人為的界線則是證照」。

 

9 月去中研院參加「2014 統計科學營」的課程之後,對這點非常有感觸。

 

所有起飛的熱門主題都來自新領域-結合數個不同舊領域而產生的新領域,跟創意一樣,很少全新的創意,大多是結合 old ideas 而形成 a new idea!舊領域會遇到瓶頸,加入新元素則有機會突破,這時候,就是跨界人才的天下了!

 

 

資工與分子生物

 

中研院的課程,雖然講的是統計,但是全部結合醫學生物,主講者有數學家、資工教授等專家,反而沒有醫學界或生物學家。其中的一堂課講的是「次世代 DNA 定序儀」,非常的生物學,和資工和統計有何關連呢?

 

原來,這儀器先把 DNA 震碎成千萬片,再把小碎片定序,出來的序列全部數位化,接著重組回原先的 DNA 序列。聽起來很簡單,但是困難點在於,(1)DNA有很多重複序列,造成重組回原序列的複雜度,(2)定序儀其實也會出錯,即使只有 1% 錯誤,也可以產生 10 萬條以上的錯誤序列(1000 萬 x 1% = 10 萬),造成後面重組的困難。

 

解決第一道難題的方法,靠的是數學-尤拉路徑(Eulerian path)或哈密頓迴路(Hamiltonian cycle),但是碎片太多,需要靠資工用電腦程式解決;解決第二道難題的方法,靠的是統計,利用錯誤序列發生的特性,從統計上找出不合理序列。

 

 

機會 是給準備好的人

 

解決生物 DNA 重組問題的人,就是一個資工專家-Pavel A. Pevzner,當初是一位生物學家 Michael S. Waterman 找他討論這個難題,而他提出了全新的解法。Pavel A. Pevzner 是資工背景,生物和統計是靠自修學的,這是發生在西元 2001 年的事情。

 

那時候沒有 Gmail、YouTube、TED、khan Academy、哈佛開放式課程,Windows XP 剛推出,Google 上線才 4 年,網頁還不能互動(Web 1.0),Mark Zuckerberg 還在唸高中!

 

那是個知識流通緩慢,資源貧乏的時代,而 Pavel A. Pevzner 靠著自修以及同儕學習,開創新局面(Computational Biology);那也是個生命科學起飛的年代,我想,他一定也涉獵了生物學,並且思考資工與生物可能產生的火花。

 

 

「跨」領域

 

跨領域的「跨」,代表著人要走出去,離開原本的舒適圈,用新知識、新技能、新想法,解決眼前的問題。領域的疆界是人劃的,當然要由人抹去;當人意識到瓶頸,向外尋求資源,界線就逐漸打開了。

 

 

(Q&A) 如何下定決心離開舒適圈?

 

問:如何下定決心離開舒適圈?( 29 歲 女 外科住院醫師)

 

答:(蔡依橙)知識就是力量。以下分享我的故事。

 

 

Beijing-Capital-International-Airport

北京首都國際機場。攝影 / 蔡依橙

 

 

我年輕時的夢想

 

我其實從來沒想過,有一天會來做教育業

 

我年輕時候的夢想,就是站在放射線界的國際舞台上,因為我們的洞見與經驗,獲邀到各地去協助其他正在進步的團隊

 

幸運的,我在 2008 年開始,就過著這樣的生活,但也因為我到了更多的國家、看到各種不同的「醫療系統」,理解到,其實世界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

 

我泰國的放射科朋友,假日離開曼谷,到泰國北部買了塊便宜的地,組了一個公司,種荔枝。多了一份收入外,每年他都有「自產自吃」的安全荔枝可吃。

 

我新加坡的朋友,一邊經營科部、一邊成立各種國際學會,並舉辦國際研討會,從科部經營財務 ABC,到最新的癌症影像科技,都自己辦,有聲有色。

 

我美國的朋友,心臟影像做出名了,忽然發現這個如果跟基因結合,會有很強大的預知能力,於是設立公司,開始募資,預計兩年後掛牌上市。

 

 

為什麼會這樣?

 

我也會想「怎麼差這麼多?」,所以就開始不斷的思考、不斷的嘗試,發現法令與政治,在台灣造成了許多限制。而仔細思考過這個系統後,我認為,看懂這個局的人「少」,所以如果我想去改變他,這個「勢」不對,我可能做到八十歲也不會成功,所以,就乾脆繞過去。

 

所以,並不是待在原地,累積勇氣的。而是趴趴走、到處看,瞭解趨勢所在,想想自己的人生,自然而然的走向這樣的路。

 

而這幾年的趨勢,的確如我所看到的一樣在走,沒有成長、創新緩慢、系統性的問題逐漸以個案呈現、但社會永遠以「道德」與「溫情」去迴避根本的錯誤。

 

 

如何下定決心離開舒適圈?

 

如何下定決心離開舒適圈?我只是花了點時間研究,發現我所處的位置並不舒適 (即使別人看來很舒適、很不錯),而人生只活一次,我還有很多想去嘗試、想去做的!

 

真正最貴的成本,是生命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