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教學 下的所有文章

HWOF2012

(Q&A) 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,如何自我改善,吸引人來聽課?

 

問:除了專業能力之外,溝通技巧,正反思辯能力,自我反思等是我覺得年輕醫師或醫事人員需要有的能力。不用講課的方式,以實案討論,角色扮演或影片找碴的授課方式,仍無法吸引人來,身為課程設計或執行者該如何自我改善?(醫學中心 教學主管)

 

答:(蔡依橙)辛苦您了!這個問題我分兩個層次回答:1. 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 2. 院級教學本身。

 

Intervention_teaching

圖 / 住院醫師的生活就是,工作、工作、工作、工作……

 

 

院級的教學與科內的住院醫師

 

我常懷疑,一週工時接近 100 小時的年輕人,真的有辦法靜下心來學習嗎?至少我是不行的。

 

在那些大量的工作與疲倦中,唯一能引起興趣的,是「與我生涯有關的事情」,新的技術、新的診斷、新的能力、「度過了這些之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」的那些事情。

 

而多數這些資訊,其實應當是由科部提供、由學會提供,畢竟,放射科的生涯,與兒科的生涯,就截然不同。同樣要開業,放射科被法令綁死不能買高端機器,但兒科卻是搶手人力。

 

對放射科來說,世界各國放射科醫師是怎麼過的、為什麼他們低薪或高薪?為什麼他們的工作量特高或特低?這些都是他們最想知道的事情。因為,那是他們的「生涯」、他們的「未來」。

 

對兒科醫師來說,留在醫學中心工作適合怎樣的個性?我要不要拿次專科?如果我想開業,在醫院該學什麼?開業的期望值如何?怎樣才會是個好的開業醫?這些是他們的「生涯」、他們的「未來」。

 

但我們目前多數時候,科部與學會並沒有提供這樣的資源,院級整合教學,為了兼顧各種不同部門的孩子,也只好用「最大公約數」來舉辦課程。

 

我也同意,「溝通技巧」、「正反思辯能力」、「自我反思」都很重要,但如果題目訂這樣,一個疲倦且睡眠不足的年輕人,被引起興趣的機會不高。這就是難處!

 

 

院級教學本身

 

所以,該怎麼去設計課程呢?我認為目前各大醫學中心的師資培育中心,以及教學部門的課程都越排越好,如果能更針對年輕人最有興趣的實務部分切入,再帶入「溝通技巧」、「正反思辯能力」、「自我反思」,或許是更好的作法。

 

例如:請校友回來分享開業心得,或許不用碰觸到收入等敏感部分,但開業絕對需要各種您提到很重要的能力,可以考慮將主題訂為:「開業五年我所學到的:溝通技巧、思辨能力、自我反思」。

 

例如:現在醫學中心資源飽和,很多年輕人離開後,到中小醫院擔任主管,講題就是「到了 OO 兩年我所學到的:團隊領導、醫療體系、行政溝通」。

 

這樣最能快速匹配「疲倦住院醫師的需求」與「既有資源可提供的課程」。

 

其實新思惟國際一開始的「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」,一直到後來的「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」,都是用這樣的思考起點去策劃的。

 

您有熱情、有行動,也持續在尋找資源,一定會成功的!

 

HWOF2012

圖 / 2012 年 2 月 18 日《那些年 我們如何走出挫折》

 

 

learning

(Q&A) 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?

 

問:請問如何燃起對教育的熱情?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?

 

答:(蔡依橙)兩位同學的問題都很實際,看你們的職業,應該是被現在的台灣醫療體系弄得很疲倦吧 XD

 

 

learning

 

 

過程會感到開心

 

這麼說好了,在我出道的時候,其實也很累,比起現在,只是法律訴訟少了些。一個住院醫師,每天急診超音波加上 portable 病房 sonography,多的時候做到 32 個,整天唯一的休息,就是趁下一床患者還沒推來時,跑洗手間,順便在販賣機投飲料,一口氣喝完。

 

但即使那樣的時候,也是有人喜歡教學、有人不喜歡教學;有人喜歡自學、有人不喜歡自學。而且,往往是喜歡教學、喜歡自學的人少。

 

那麼,我為什麼喜歡教學、喜歡自學呢?因為在過程中我會感到開心!

 

 

教學應該要有收穫

 

教學,讓我看到過去的自己,那個 intern 年代什麼都不懂,又怕搞砸但又太有膽的自己,教住院醫師,讓我看到前幾年的自己,那個想學但卻沒有資源,只要有人對我好就很感激的自己。

 

然後我就會好好的給他們一段塊狀的時間,至少這段時間,主角是他們。實際的故事,就如以下這兩篇所述:

 

 

教學,不需要單純是奉獻,你自己也應該要有收穫。所以,給學生們機會說話、表達,從他們的思路,你也會看到自己過去的盲點,做全新的突破。

 

 

自學伴隨快樂與成就

 

自學,不應該是苦學,而是伴隨著快樂與成就的學習。想自學細胞學,就給自己買台顯微鏡試試看吧,就給自己買本漂亮的書吧,就讓自己去認識一些有趣的人吧!

 

您是胸腔科,我是放射科。為了解決 biopsy 後,病理科老說我們 imprint cytology 沒細胞的問題,所以我自己買了 Nikon 顯微鏡、積極認識胸腔科的伙伴與細胞學高手,時常叨擾拜訪,並借了一套 Liu’s stain 在科裡自己做自己看,看不懂的,就等病理出來,或者拿去問熱心指導的前輩。

 

這過程真的很有趣,一開始都錯啊,我猜 squamous 結果 adenocarcinoma,我看不懂的結果是 cryptococcus。但到後來,正確率能有七成以上,而且能有效的區分「到底我有沒有 biopsy 到東西」後,回頭調整自己的 biopsy 手藝,又更上層樓。

 

 

這是ㄧ件非常有樂趣的事情

 

所以,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?「讓他好玩!」

 

教學與自學不應該是拿「熱情」去燒的,而是在那個過程中,就自發的會產生熱情。

 

如果您覺得臨床工作過於疲倦,那就休息一下,給自己 reset,你會發現,教學與自學,這本來就是非常有樂趣的事情!

 

 

洪盈盈醫師於放射線醫學會口頭報告

教年輕人寫論文:完成那些他們以為做不到的事

 

講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周曉竺 醫師 @ 超級學術大道比賽

為增進科學簡報技巧,舉辦「口頭報告:超級星光大道」,五位評審聆聽周曉竺醫師報告中。

 

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的四年間,我帶了不少住院醫師寫了相當多論文,光 SCI 就有十篇,非 SCI 的加進來就更多了。

 

其中幾位特別傑出,像是:林雁婷醫師,一個人有兩篇 SCI 系列文章;奇美的吳宛玲醫師,外訓三個月,打過大量的胸腔、心臟、血管 CT 報告,又完成了 AJR 一篇;或者蔡欣宇醫師,在住院醫師期間,就到國內外會議多次發表得獎,後來還把這些科學簡報的技術開成課程

 

怎麼做到的,以下分享。

 

 

老師自己要夠強

 

如果一個老師,自己連完成一篇 SCI 都有問題,動動嘴巴就想叫年輕人寫一篇掛你名字,這種其實不算教學。多數時候不會成功的,本質上,只是在等一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幫忙抬轎。的確偶爾會被你捕獲,順利協助升等,但就我個人的長期追蹤,後來這些關係都會以互相怨懟收場,因為「不世出的武學奇才」不笨,他們很快會發現這之間的不公平交易關係。

 

這是個連咖啡豆都講公平交易的年代,很難想像人均 GDP 兩萬的台灣,竟然很多人是這樣在經營論文數目。資源的分配錯置,應該就是國家進步遲滯的根本原因:「有能力的沒權力,有權力的沒能力。」

 

做為一個老師,你教人,自己總要有寫過文章的經驗,瞭解學術界怎麼評估一篇文章的好壞,才知道怎麼去幫年輕人。這是基本要件。

 

 

循序漸進動機最珍貴

 

記得我們怎麼教小朋友吃飯嗎?一開始就叫他自己拿筷子捧整碗吃飯,不會成功的。你總要先幫他鋪好報紙、圍好餐巾,然後從湯匙使用開始,而且會從磨好的、他喜歡的食物,像是蘋果泥,引誘他吃,然後才能漸漸的提升難度。

 

所以,我建議讓年輕人從國內學會開始,由我們先給主題,病例報告也行,讓他們先學會寫摘要,通常不過 250 字,彼此折磨不會太久。又因為國內學會幾乎每投必中,成就感容易取得,很適合做為起步。

 

因為台灣還沒流行電子壁報,所以如果在「口頭報告」與「紙本壁報」間選,我建議要求年輕人上台口頭報告 (請看這篇的 2011 年部分),練習表達力、組織力,並實際體驗,站在台上的感覺是什麼。有些年輕人喜歡這種感覺,之後研究寫作會更有動力!

 

洪盈盈醫師於放射線醫學會口頭報告

洪盈盈醫師於 2011 年 RSROC 年會報告,後來整理發表於 KJR,impact factor = 1.55。

 

下一步,就是把報告主題寫成文章,這個階段,主要是讓他們學習「寫作的形式」,懂得每一段應該寫什麼?怎樣描述才會受審閱者注意?圖片怎麼處理、圖說怎麼寫?不要期待學生寫出來的東西要上多好的期刊,殘酷的事實是:「最後能登多好的期刊,取決於老師對主題選擇的洞見 (vision)。」

 

我們是來教學的,不是來搜刮年輕人當樂透彩券的。

 

 

給出引導的方向而非責罵與批評

 

學生的初稿一定會不好的,從摘要一直到全文,你看了絕對不會滿意 (不然他當老師就好了)。這時候,你可以面露不悅,但不要在言語上太過失格。

 

你可以說「嗯,這樣可能不會被接受。」「嗯,這樣的內容,掛我的名字上去,我會感到有點壓力。」但不要說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」「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」,別懷疑,後者就是在我起步時,曾被長輩當面指責的真實內容。我們,要讓世界更好,試著從我們自己開始,讓這樣的難堪話語不再出現。

 

該怎麼做呢?你可以找一篇好的範例,印出來,請他拿回去研究:人家的文章,「每一段」放進了什麼?跟你的有什麼不一樣?約好三天後,拿著寫滿筆記的論文來跟你進行下一步的討論。

 

現況不好,我們要指引他,什麼叫做「好」,方向有了,這路該讓他自己去走。如果現況不好,作老師的,只是原地鞭打、羞辱他,年輕人永遠不會知道該往哪裡修正的,只是徒增對你、對學術界的憎恨。

 

 

一個教好就會有一堆來跟你學

 

其實住院醫師的程度都不錯,畢竟能在台灣考上醫學系,也經過了很多場考試戰役。只要作到以上所說的,很快你的第一個學生就會有成績,當其他的年輕人,看到跟你學的人有結果,陸續就會有一堆人來拜師學藝,而你也將教到更聰明、更有才華的學生,擁有更好的教學成績

 

 

讓自己更上層樓

 

 

蔡依橙醫師指導蔡欣宇醫師施做 CT-guided lung biopsy

技藝傳授:把住院醫師當未來的自己

 

講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00_IMG_8108

 

指導住院醫師臨床技藝,是我最喜歡的事情之一。畢竟,你自己能救人,還能把技術傳給別人。天底下最有成就感的事,大概就這樣。

 

之前提過,我曾獲全院醫師票選為「教學績優主治醫師」,這個獎項,不只是人數眾多的實習醫師投票而已,還包括住院醫師,與全院醫務主管。投票那天,住院醫師們還特別跟我說:「學長,我們要去幫你投票!」實在是很感謝。

 

所以,住院醫師到底要怎麼教、怎麼帶?三個月的時間,你才能讓他們非常深入的學會許多重要的核心技能?

 

 

住院醫師的需求

 

每個住院醫師來到這裡,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: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「主治醫師」。

 

他們願意付出青春來這邊學習,他們願意付出勞力在各種事物上幫你,只要,你所做的事情,能夠「讓他們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」。

 

所以,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不要作,不要因為他們會聽會做,就叫他們做一些邊際效益很差的事情。如果真的要請他們幫忙,也務必說明,這些你花的時間與精力,會有什麼意義。

 

 

把他們,當成未來的自己。

 

例如:手術前,我有自己的 check list,寫明每個患者的抽血結果,以及我預計做的手術與步驟。因為忙,查電腦我往往會請住院醫師協助,項目不多,大概就是 platelet、PT INR、aPTT、albumin、bilirubin…….這些,而我一定會在進手術室之前,指著他們寫好的數據,跟他們一起看過,並說明:為什麼我看這個數據 A,而不要你抄那個 B?因為某某篇 meta-analysis 證明,B 對於預測患者預後沒有幫助,所以就不要花時間抄了。為什麼請你一定也要抄 D,C 不是就夠了嗎?這是因為,病人可能會吃 E 藥,你不看 D 的話很容易中計,等患者大出血,你才記得來看,那就很麻煩了。

 

但你知道,多數時候,你看到的主治醫師或許不是這麼教的,而是「反正你就全部抄下來」。然後住院醫師乖乖的照做後,跟完整台手術,一點教學與說明都沒有,只帶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寢室,覺得「獨當一面」離自己好遠……

 

 

世界共善養虎為患?

 

有長輩誠心建議我,為什麼要這樣養虎為患呢?哪天,他們技術成熟了,或許升主治醫師後,跟你競爭資源,甚至變成別的派系的成員,回頭來踩你。用你的技術,取代你。

 

我想的比較遠。

 

我這朋友說的,的確有可能,但想想,未來那麼多年,這年輕人可以用這個技術救活多少人?而或許哪天,我自己生病需要救助的時候,畢竟我沒辦法幫自己做介入手術,有個厲害的年輕人可以幫我,也很好啊!

 

至於取代,我覺得,如果我的優勢,是建立在壟斷、排擠、獨佔上,那我的技術可能不怎麼樣。如果,我的優勢,是建立在不斷改進、跟上世界潮流、快速解決患者與臨床醫師問題,其實我並不需要擔心被取代的,只需要擔心,找我的人太多,超過負荷。

 

十多年了,發生的情境是後者。不管是先天性心臟病、手術後追蹤、換肝前評估、換肝後介入、困難肺部腫瘤切片,我都越做越多,也很慶幸,我真的把一群年輕人教會了,所以他們在值班時、擔任總醫師時、或變成我的主治醫師同事時,都能繼續與我合力完成各種困難的任務。

 

 

更好的世界

 

一個人救死扶傷,很酷;把技術傳給一群人,一起來救死扶傷,成就感無可言喻!

 

 

 

 

例一:困難且有風險的手術,自己先來。

 

雙側 subphrenic abscesses 引流(蔡依橙/沈昭諭)

 

這是雙側橫隔膜下膿瘍,薄薄兩公分一層,幾乎沒有角度進去。患者狀況已經很嚴重,上呼吸器了。我預計根據對解剖學的知識,先進入腹膜腔,再用導線技術進入橫隔膜下方。

 

因為技術難度高,而且右邊做完後,為了不要頻繁移動患者,所以醫師必須進入機器內做左邊的膿瘍,萬一機器操作不當,有受傷的可能。

 

所以這種病例我自己做,請住院醫師當助手,並跟他講解我每一步打算怎麼做、為什麼、如果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打算怎麼解決?

 

一般做手術的時候我不說話的,要進入完全寧靜的狀態,專心操作。但術前術後可以盡量問。

 

 

例二:中等級手術,在安全狀況下一定要讓住院醫師操作。

 

CT-guided lung biopsy,算是 biopsy 界的上乘武功,這次有個中上等級難度病例,蠻適合蔡欣宇醫師當時的程度 (他現在可能比我強了…..Orz),所以就放給他做,從旁指導。

 

送佛送上天,要教人家做,連滑鼠的控制權都給他,左一為林保鐘放射師,擁有世界級定位準度!

 

蔡依橙醫師指導蔡欣宇醫師施做 CT-guided lung biopsy

 

左邊的白頭髮,是林保鐘放射師,協助欣宇找到精準的角度。這個看角度的綠色縫隙,是陳明至放射師的手工作品,靈感從步槍瞄準來的,精實的醫療器材設計,還上過國際期刊

 

蔡欣宇醫師施做 CT-guided lung biopsy

 

真的有切到標本喔,拍個照!然後做 imprint cytology,兩分鐘後在我們自己辦公室的顯微鏡確認一下,發現是 cryptococcus。一般都是說要用 India ink 染來診斷,但下面的圖您可以看到,其實簡便的 Liu’s stain 可以得到一樣的效果。

 

病理標本

 

05_DSCN6850-1

 

 

近期課程

 

 

蔡依橙醫師指導實習醫師

給實習醫師們 一小時的啟發

 

講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 

蔡依橙醫師指導實習醫師

 

 

以下是我教過的實習醫師,多年後的回饋:

 

在台中榮總放射科實習時有幸被學長教到一堂課,主題是胸部 X 光判讀,那時學長就展現功力,讓困難的閱片變得感覺不是那麼困難,雖然是短短一堂課,卻開啓我對 X 光的興趣 (誤以為自己滿有天份的 XD),幾年後想不到真的走了胸腔科,現在專科執照都拿到了,是應該謝謝當初啓蒙的蔡 P。(出處 / 這位是胸腔專科榜首)

 

原本排定的教學課程,就在學長開門見山說了:「這堂課我們要聊天而已,大家不用緊張。」的一句話之後開啟了我對醫學的熱誠與憧憬…… (出處)

 

許多同行,對於我總是得到高滿意度,甚至獲全院醫師票選,成為「教學績優主治醫師 (Best Clinical Teacher)」,覺得很好奇,但又沒空來看我怎麼教實習醫師,所以,我把相關概念跟細節,分享如下:

 

 

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

 

實習醫師,是一個完整的「人」,他們到每一個科部輪調,學習不同的知識與技能,自行裝入大腦內,關於各科的知識儲存區,但卻很少有人,把他們當一個「人」來看。

 

也就是說,我們很少真正去「直視」一個事實:他們只是個什麼經驗都沒有的孩子,在醫院實習的過程,對科部是人力、是教學負擔、是技能傳遞、是費用申請的依據,但對他們,卻是大量在碰撞,並吸收資訊,用以做選科決定的一段重要時間。

 

所以,開場,我通常會「闔各言爾志」一下,聊聊他們已經 run 過哪些科、看過什麼、有什麼心得,而且從不強迫推銷放射科,以免這些精明的學生,會揣測並說出你想聽的話,那就聽不到真話了。

 

從這個過程,可以瞭解他們的個性,與「現在的心理狀態」,那個學生外向、那個學生內向、那個學生愛發表意見、那個學生說理清楚、那個學生已經有明日之星的特質。

 

 

技藝背後的思考

 

接著,一個小時的課程,大概就聊三張 X 光片,不多,但聊非常深,一定要聊到他們覺得「奇怪,這張本來我好像懂,但學長一講才知道背後好多事情我沒想透。」

 

 

氣胸 X 光片

 

 

例如:氣胸的片子。程度好的學生,很快就看出來是右邊肺部有問題,更好一點的還可以看到 ruptured bullae。嘿嘿,然後才是「高等教育」的開始,一句一句,我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性,與學生問答,每一個問題,都讓他們想一下,說出心中的答案,然後用輕鬆的語氣,繼續追問……

 

喔,所以你覺得他是男生女生?高矮胖瘦?為什麼是瘦高型的男生?女生不行嗎?為什麼是瘦的?胖的不行嗎?你覺得這個患者有沒有張力性氣胸 (tension pneumothorax)?為什麼?氣管沒有歪就沒有嗎?一張 CXR,有哪三個 imaging findings 可以評估?照實用性跟準確度來排,順序為何?這個病人如果有張力性氣胸,隨時可能會休克倒下,為什麼?因為吸不到氣嗎?是的話,那為什麼切除一邊肺部 (pneumonectomy) 的人可以活的好好的?所以是因為壓到什麼器官?心臟嗎?主動脈嗎?靜脈?很好,那是上腔靜脈還是下腔靜脈?我跟你說吧,是下腔靜脈,但是為什麼呢?解剖上跟生理上,有什麼原因讓下腔靜脈變成氣胸致死的關鍵?這個跟 ICU 急救病人常要大量灌水有什麼關連?有聽過 Frank-Starling law 嗎?跟這個有什麼關係?……

 

 

因材施教

 

內向的就帶他講,外向的就委婉的給他進一步的問題;本來就很傑出的給他一點鼓勵,讓他更好;沒有基礎的,就讓他親自感受,相信:「原來理解了一切之後,醫學沒那麼難。」

 

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將開始體會:原來我們都背了很多名詞,以為懂了這些名詞,就會懂醫學,但其實背後有很多事情,自己從未深思。

 

為什麼要這樣教?因為氣胸的片子,他到處都學得到,胸腔科會教、胸腔外科會教,連圖書館的影像教科書,每本都會提到。但是,拆解到底層的「critical thinking」,卻只有個善於引導、觀察學生,並樂於互動的老師,才能夠教。

 

而這些與我見面只有一小時的學生,不管走那一科、做什麼事,都將會是台灣高階專業人才界,很重要的種子!給他們受用一生的思考與態度,教學 C/P 值最大。

 

 

近期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