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能力 下的所有文章

shoes

(Q&A) 如何在實習教育的過程當中,培養未來實用的能力?

 

問:如何在實習教育的過程當中,培養未來實用的能力?過去學習成效不佳的學生,在實習教育中應做的改變?(25歲 實習醫師)

 

答:(蔡依橙)恭喜你,你真問對人了!XD

 

shoes

暑假,大家都回家了,留在宿舍的補考大隊,白天念念考古題,晚上還是去打撞球。大學時代的我,實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,但進醫院後就不一樣了……

 

我在進醫院之前,完全對課堂沒有興趣,去上課幾乎都睡著,睡眠品質又不好,後來乾脆只要是大堂課,我就翹。當然,這是有代價的,從大三開始,我幾乎每個學期都在補考。

 

因為通識跟研究所的課修的不少,且分數高,所以畢業時,全班 120 個同學,我還有 85 名,總平均好像還行,但「主科」真的不好。

 

但我在見習那一年,忽然對醫療有興趣了。因為進到醫院後,我看得到真正的患者、真正的醫療影像、真正的病歷,而這些東西激發了我的熱情,所以就開始了「很不像一個常補考的第 85 名同學」的學習歷程 XD

 

這個故事,請見「善用時間與資源,最大化學習效果:以實習教育為例」。

 

後來我的醫學之路成績,請見:個人履歷

 

 

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

(Q&A) 我是家醫科,該如何培養有競爭力的能力?

 

問:面對未來,我需要具備的能力、及培養的方法?我是家醫科,住院醫師時代該如何學習到有效、甚至是有競爭力的能力?

 

答:(蔡依橙)家醫科的醫師在台灣,有很多種發展的道路,我認識的朋友有三種:

 

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

陳育群醫師 於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

 

  1. 學術研究:使用資訊工具,研究健保資料庫或 meta-analysis,做 dry lab。這適合還是想當個醫師,但卻對醫學資訊有熱情的人。例如:陳育群醫師
  2. 個人發展:覺得世界有很多可以學的,在公餘時間,買原文書研究咖啡、生巧克力、拉花、金融、健身等。學習的過程是快樂的,或許有一天會整合這些知識,做點有趣的事情。例如:陳志誠醫師
  3. 基層服務:去衛生所當主任、給人聘做二診醫師、自己開診所的都有。適合對社交互動非常有興趣的人。你需要學會如何說話、如何短時間贏得信任、如何在臨床上、法律上、患者選擇上,趨吉避凶。

 

不同的路線,需要的「競爭力」不一樣。但共同的是,好奇、好學、熱情、毅力。而這四點裡頭,有了「熱情」,其他的就會跟著來。所以,靜下心想想,你「真心」喜歡什麼吧!

 

當然,你一定也可以走出自己的路,到時歡迎與我分享!

 

 

近期課程

 

 

報告完成率 突飛猛進

自學行政、管理與領導

 

講者:蔡依橙 醫師

 

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工作人員合照

讓團隊成員,一起留下美好的生命記憶。

 

由於在學術上醫療上行政上的一些特殊表現,許多朋友對我帶領團隊的能力感到好奇。為什麼不管帶領小到 3 個人或大到 55 個人的團隊,都能做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成績?我也常被問到,如何自學行政、管理與領導?

 

 

醫療環境最適合學習

 

其實,台灣的醫療,是一個很好的環境,訓練我們的行政、管理與領導,只是足堪學習的典範太少。傳統的管理,比較偏向使用高壓、階級、資訊遮蔽,達成壓榨的效果。這在短時間會有明顯的產出,但長時間來說,組織無法持續,更沒辦法有長久的競爭力。

 

為什麼台灣的醫療,是很好的行政訓練環境呢?因為,醫療界階級穩定,健保毛利低,對年輕人來說,是個資源稀少且無法自由動用的環境。因為,裡頭多數是高優質人才,依然懷抱熱情。因為,環境變化太快,每個人都期待有個好的領導者,給他們願景、帶領大家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。

 

 

如何帶領組織改變

 

理解這些特色,要歸納出領導的技巧,其實就很簡單了:辨認高優質且熱情的人才,與他們分享你對組織的短程與長程目標,不只「怎麼做」,還要讓他們知道「為什麼」,以及對他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幫助。想辦法增加可動用資源,讓這些人成為標竿,組織自然會往你想要的方向動。

 

報告完成率 突飛猛進

到職一個月,科人數不變,卻能立刻拉升報告完成率。

 

透明管理也很重要,你請助理幫忙收集資料,如果只是高壓告知,他會想「這次又要叫我收一堆資料,一定又像上次,放一年什麼動作也沒,那就敷衍一下,可別又把自己弄得那麼累……。」

 

要告訴他,這個資料的目的是什麼、收集的時候哪些是重點,未來可能發表怎樣的論文,取得怎樣的計畫,維持我們團隊的資源,明年希望還能一起合作。在瞭解目標的狀況下,助理收集資料會更精確,而且幫你改進表格,建立除錯機制。因為,他理解到,我們在一條船上,而且辛苦收來的資料,你一定會善待。

 

找住院醫師合作也一樣,一開始就要告訴他 credit 在哪裡,是第一還是通訊給他,這個過程他能學到什麼。如果你不說,在你高談闊論偉大的計畫時,年輕人通常是一邊點頭,但心裡想著:「我應該會被歸類在用後即丟的第四第五作者,或甚至連名字都不會出現,我幹嘛努力?」

 

 

領導沒那麼難

 

這些概念,管理學術語叫做「僕人式領導」,但事實上你不用看書學,就想想自己年輕時候,被壓榨的心情,以及你希望別人怎麼帶領你,就都能自己學會了!

 

至於行政與管理,是比較枝微末節的部分。因為當你作好領導,組織有前進的方向,賞善罰惡清楚,其實不需要花那麼多心神,去防弊與監督,把熱情與價值放到每個成員的心中,在同事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協助排除,組織自然會順利前進的。

 

我常說,這叫「腳踏車管理」。腳踏車在前進時,是不用擔心平衡的,只有停滯不前、原地踏步的腳踏車,才需要耗費大量心神與高超技巧,去勉強維持現狀。

 

 

永遠準備好自己

 

所以過去十年,兩個人的研究室,總計產生了超過 50 篇的 SCI 論文;六個人的電腦斷層團隊,完成超過六千例的疑難雜症掃描,多次獲邀國際發表;55 個人的放射科團隊,簡化工作流程、急速拉升報告完成率,並舉辦多次讓工作人員們感到驕傲的大型活動 (那些年生涯策略簡報技巧)。

 

好的領導管理,能讓組織產生神奇的變化,有點像「魔術」,但他絕不該是「騙術」。

 

年輕朋友們,面對全球競爭,單打獨鬥沒有機會,請趁早鍛鍊自己的領導能力,機會來臨時,就能迅速集結志同道合的朋友們,衝一個時代大浪,闖出一番事業!

 

 

電玩

(Q&A) 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,所以結成網絡,成為領袖;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,都被僱用當職員?

 

問:謝老師在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?建議的年紀為何?》一文中提到,「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,但需要練習,可以及早培養,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」想請問「適應環境的能力」 該如何培養?(35 醫院科主任)

 

答:(謝宇程)謝謝您提問,讓我把這件重要的事講得更清晰。我本身不算是「適應能力」的高手,但可以提供一個案例分析。

 

George 比我稍大十來歲,似乎有天生的領導基因。他幽默風趣,卻又穩重可靠,曾和他一起參與一些活動,在群體中,他往哪兒一站,那兒就是中心點。

 

為什麼他到哪個團體、場合之中,都能夠快速融入,享受其中,並且積極地參與和貢獻。原來,他確實有稍稍受到一些培養和鍛練的。

 

 

問一個適應能力的高手

 

首先,George 經歷許多次環境的改變遷移。出生和成長在台灣,中學時期移往紐約讀大學,畢業後到洛杉磯工作,回台灣工作六、七年之後,又到芬蘭諾基亞公司工作八年,到諾基亞出現敗象的時候,又回到台灣另起爐灶。

 

每一次遷移,都在新環境中重新建立朋友圈、參與當地社群。

 

在美國中學的時候,有幾年是和一個遠房的堂哥一起過。這堂哥大他十歲左右,雖然也是個華裔,但是卻非常活躍。George 除了偶爾和堂哥一起參與教會活動之外,也會互相討論在美國適應的問題。

 

我自已從小是很傳統的台灣孩子,為了考試、升學,長時間躲在家裡讀書,一直沒去培養「適應環境的能力」。一直到我這幾年要獨當一面做研究、訪談、演講、談合作,才開始有意識地努力培養自己。現在還不是高手,但是己經改善很多。

 

綜觀 George 的經歷和自己的嘗試體會,提出幾點結論。

 

K書中心

台灣教育並不把經營人群的適應能力視為一件重要的事項,學生花許多時間在補習班、K 書中心。

 

 

適應能力和學琴、外科手術的相似之處

 

「適應環境的能力」與任何技能一樣,「實作」是不可或缺的環節。

 

聽完一個大師講解如何拉奏小提琴,我會變成小提琴大師嗎?不可能。寫程式、演講、繪畫、外科醫生開刀等,都有相似之處:

 

「需要在實作當中練習!」

 

所以,我們應該樂見、鼓勵孩子,到不同的環境中,學習自處以及溝通互動。但是,可別強迫他去。

 

小時候練習適應的機會包括幼稚園、和朋友的孩子玩、帶孩子到聚會、群體遊玩的場合。等孩子大一點,參加夏令營、長期的課程、學習社群,或其他的長期活動,都值得支持。

 

 

問題的「引導」,讓思考發揮效益

 

在成長階段,若能夠得到合適的引導成效會更好。

 

注意,是「引導」,不是「指揮」。不是一系列的「答案」,而是一系列的「問題」,讓他自己思考。以下列出幾個最重要的引導問題:

 

1. 想達到什麼目標?是想交到好朋友嗎,還是想認識女生/男生,或者是單純想一起遊玩,或者是想要學習領導和團隊活動經驗?想要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?

 

在進入一個新群體、新情境之前、過程中都可以不斷自問這些問題。因為問題的答案,決定了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。

 

電玩

年輕人往往也不把與人互動視為重要的事,用功之後以動電放鬆休閒往往花掉許多時間。

 

2. 如果想達到這個目標,合適的方式是做什麼?要和誰接觸、如何接觸?要如何呈現自己?要多主動、是否要引起注意,用什麼方式讓別人注意到?

 

3. 在每一次參與新情境、與新群體互動之後,都可以自問:你達到了什麼,有什麼意外的收獲或損失?下次會想要如何調整,讓參與的結果會更充實、讓自己更開心?

 

 

引導、發問、經驗傳承

 

George 提到,在美國的環境中,對參與社群活動,不但鼓勵,還會提供一些引導。更進一步,還能得到珍貴的經驗傳承。

 

他的堂哥及其他認識的平輩、長輩,都會在生活中指導與分享:如何禮貌地認識別人?有衝突歧見時怎麼辦?如何有效地合作?如何在認識新朋友之後進一步保持聯繫?

 

有一個朋友到歐美工作過一段時間,感嘆地和我說:「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,所以結成網絡,成為領袖;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,都被僱用當職員。」

 

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必再經歷相同的感嘆。

 

 

independent_study

(Q&A)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?

 

問:我的孩子目前三歲,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?(32歲 女 主治醫師)

 

答:(黃世宜)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確應該從小開始。有以下建議:

 

independent_study

生活自理訓練往往被忽視

 

1. 從生活細節自理做起:

 

在開始進行抽象事物的自主學習之前,其實最重要的,是打下生活細節自理的基礎。比如自己穿鞋子,自己穿衣服,自己吃飯不需要餵食,自己養成定時起床就寢的習慣等等。這一些生活細節與習慣的養成,是訓練自律的初步。

 

在台灣,這一部分生活自理訓練往往被忽視,台灣家長很容易主動把生活事務自己拿過去幫孩子做,而直接讓孩子接受抽象知識的單向學習,但其實,孩子的自律與自主能力如果沒有經過具體生活習慣自理的形塑過程,而直接跳到抽象思維的話,事實上孩子只是憑著背誦被動學習而已。

 

2. 容許孩子犯錯,給他足夠的時間摸索嘗試,從錯中學:

 

以三歲小孩為例,許多生活自理的關鍵習慣,正逐漸養成中。比如:怎麼自己吃完一餐飯,而不需要大人的餵食?許多家長會擔心,如果大人不餵三歲孩子的話,一來可能孩子本身吃不飽,二來可能食物弄得到處都是,還要花時間清理。

 

這時候,如果要培養孩子日後自主學習能力的話,請務必記得放手。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吃飯,雖然剛開始灑出來的比吃進去的還要多,但是沒有關係,慢慢來,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耐心,讓孩子在不斷的嘗試中,自行調整自己面對錯誤時所應有的策略。

 

許多人以為孩子的自主學習是透過給予正確步驟,要求孩子逐一模仿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就像孩子要學會自己走路,勢必要經過跌倒的過程一樣,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從不斷嘗試錯誤中逐漸培養的。

 

3.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,依照年齡的發展,是有階段性的,逐次漸進,階段模式如下:

 

生活細節自理(學齡前)

情感自由表達(學齡前到十歲左右)

抽象批判思維(青春期左右開始到成年)

 

以您家孩子目前三歲來說,正是處於建立生活細節自理能力的階段,當然,您跟孩子對話的時候,可以用簡單的口語來讓幼兒自由表達情緒。如:我好怕!我好高興!等等。生活自理和自由表達情緒,是邁向抽象批判能力建立的基礎。

 

我個人並不鼓勵跳過這兩個基本階段,直接讓兒童進入抽象知識的學習階段。因為如此一來,兒童其實接受的是大人幫他準備好的知識資訊,而少了對生活周遭事物自我摸索觀察的過程,以及欠缺表達自我情感與觀點的能力,這是很可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