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謝宇程 下的所有文章

建國中學

謝宇程的教育經驗歷程與啟發

 

問:想了解新講師的背景,如:出生在哪一個世代?求學過程是否有哪些衝擊啟發?自身是否有教養小孩的經驗等。(女 40診所醫師)

 

答:(謝宇程)謝謝您對我好奇,也給了我一個自我介紹的機會。我生長和求學的時代,是聯考、國立編譯館教科書時代的末年,是電腦、網路、手機時代的初年 — 也許你己經明白這個暗示了。

 

 

走向幸福成功的標準道路?

 

在我求學的時代,以為一切會依照我父母成長的時代,相似的秩序往前發展,我以為世界是一座金字塔,人人要朝一個頂峰向上攀爬,而我們的成就、快樂、財富、地位,都視我們在金字塔的哪一層而定。

 

然而,在我離開學校的幾年之間,我驚訝地發現一切秩序與常態會變化,父母世代的成功經驗已經不適合我,沒有人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到下一代,甚至可以複製給別人。世界不再是個金字塔,而是千萬座小山,人人可用不同的方式得到生活與內心的滿足。

 

這個領悟的本身,就是極大的衝擊和啟發。

 

ychsieh-01-03-1

從小,似乎人生的目標是很明確的。圖 / 許多人認為標誌成功之路的高中大門。

 

從小,我是非常用功的孩子,國中到高中是多麼專心努力,就不用說了。我連大學、研究所,對於學校課業的態度,和大學聯考前差不太多。只有少數台大的學生,會把課本從封面讀到封底,我是其中一個。每次上完課,當天就會把教授的筆記整理好,在期中、期末考前,同學談複習完了沒,我在想的是複習了幾次。在上課的時候,我一向坐中間的前兩排,勤抄筆記,不打瞌睡,不蹺課。

 

 

自己的生涯,社會的未來

 

現在回頭看,那個時候不斷的努力和用功,除了想贏得肯定,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安全感吧。

 

「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,正在往哪裡去。」

 

所以,我全力爭取(當時認為)最可靠的優勢,也就是分數、學分、成績。在父母、老師的眼中,我是最優良、標準的學生,但是其實我從來不覺得快樂。為了分數和學歷而學習,即使「績效不錯」,卻又怎麼可能快樂呢?

 

在離開學校,開始工作,並且從事政策的研究之後,我看到且感受到幾個重大的問題,持續地困擾我。

 

1. 是關於自己的

 

當時的工作,是我所擅長、做得好的。但是,這個環境,讓我的努力效益付諸白費,組織的規則僵化、腐朽、落後。我自問:

 

「如果離開了這裡,我的長才似乎又無從發揮,要怎麼辦?青年時期的努力,是為了下半輩子在一個地方,無限期地忍耐下去嗎?」

 

2. 是關於這個社會,台灣整體的

 

所有人都這麼努力,從學生到家長到老師到各行各業的人士,尤其是醫生、教授、各種工程師,我們工時如此長,加班這麼嚴重,讀書這麼辛苦,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品質,就是趕不上那些我們羨慕的國家?是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與方法,根本上有些錯誤?我自己的學習過程,更讓我不想坐視這個問題無人解答,眼看這個現象持續下去。

 

台灣大學

在大學的時候,我一直像高三一樣地用功,圖 / 大學的校門口。

 

 

學與業之間的斷谷,應該如何連結?

 

所以,我開始專心從事這個課題的研究:

 

究竟,現在到未來,「業」的領域,也就是各種產業、企業、專業,是什麼樣的實況,會如何變化?比較了解這個課題後,我們才能再思考,在大學、中學階段,我們該如何預備、規劃與選擇。

 

換句話說,如果這個世界在變,而且愈變愈快,我們的教育方式、學習過程,就要培養適應變局、引領變局的人。然而,我們現在教育界很少人理解這件事,更少人提出方法,而這是我想要去彌補的。這不單是我個人的生涯困惑,我相信,許多人也同樣需要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。

 

現在,我個人的研究核心,是以「學」(學校、學習、教育)和「業」(事業、專業、企業、產業),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面出發。並以這個界面的理解為基礎,重新建構我們對「學」的理解,做好對「業」的準備。

 

目前我還沒有小孩,再過一段時間若我做好準備,也許會挑戰這個高難度的事業。

 

 

多元興趣與才能,將陷入「樣樣通樣樣鬆」困局?

 

講者:謝宇程 研究員

 

我曾經認為人生最好要一路正確地疊加,有什麼樣的興趣與才能,就依此為學習重點,以此為選擇未來學校和科系的依據。長輩不總是警告我們:「要專心一意,樣樣通樣樣鬆?」但我和 Mindy 老師訪談之後,徹底地重新思考了這件事。

 

「我從小就很喜歡美術,對音樂也很有感覺,高中畢業也順利考上台藝大美術系。但是當我去台藝大註冊的路上,發生了我人生第一次大迷路,非常驚慌害怕,當天就決定不讀台藝大了。後來,我憑學科考進了我其實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文化大學戲劇系。」

 

哎呀,這麼草率的決定,Mindy 的人生該糟了嗎?並沒有,為什麼呢?

 

 

戲院

學戲劇系,以後只能當導演或剪接師嗎?圖為西門町的戲院。

 

 

天分和興趣,是選擇的指導原則嗎?

 

當我訪問 Mindy 的時候,她是個活躍而廣受重視的藝術工作者。她有多重角色:影劇配樂創作者、音樂賞析作家、大學動畫系講師,而且長年在電子琴領域執教 – 這只是一部分。而她參與的每個角色,每項工作,每個領域,都讓她樂在其中。

 

事隔多年,回首她選擇科系時草率的決定,再和她後來的專業生涯相對照,我們發現許多值得討論的課題。首先,是 Mindy 本身的才能與學習背景。

 

Mindy 對於繪畫、影像、色彩,很早就有高度的熱愛。雖然她沒有讀美術班、第一次水果靜物畫被老師開玩笑說是「水果乾」,甚至因為家裡沒畫桌與畫板,常常跪在床上畫到雙腳全麻,但這些一點都沒有減低她對繪畫的喜好。

 

而在音樂方面,Mindy 相當有天賦。她學鋼琴的起步甚晚,也從來沒有讀過音樂班,但一遇到電子琴就相見恨晚,在國三那一年,幾乎想要全心投入電子琴。在大學的時候,Mindy 抱著「不可能得獎」的預期,參加了 Panasonic 舉辦的電子琴比賽,擊敗了一缸子音樂系學生,代表台灣到馬來西亞交流演奏。

 

有這樣的興趣和天分,主修美術和音樂才是「正途」,不這樣做就是浪費嗎?

 

 

配樂

各種舞台表演,都有配樂的需求。圖為表演場地附近捷運站中的演出戲碼海報。

 

 

歪路成正途,新開的窗原來是大門

 

但是,Mindy 進入戲劇系後,卻學得很快樂。她發現戲劇和音樂、美術一樣,都是一種表達方式,戲劇也有畫面,也有顏色,也有聲音和配樂,只是多了別的元素,例如台詞、表情、肢體、劇情、人物性格。誤打誤撞進入文化大學戲劇系,不但不是災難,反而是收獲豐富的一年。她回憶:在系上有動畫的、紀錄片的、劇場的大師,許多老師本人就是戲劇界的活歷史、活百科全書。

 

進入戲劇的領域,不但沒有讓 Mindy 在美術和音樂上的路斷掉,相反地,戲劇為她多開了許多門。她對於語言、空間、人身的表達與律動有了深刻的體會。甚至,戲劇成為美術和音樂這兩項專長的揉合點 — 在劇場和電影配樂之中,她要創造音響來烘托視覺,用節奏來深化劇情。Mindy 不但路更寬,而且她更獨特了。

 

 

樣樣通樣樣鬆,是該逃避的詛咒?

 

Mindy 的經歷,證明了人生的學習路途可以亂選嗎?倒不盡然。如果 Mindy 當年選了會計系、地政系,結果就不見得皆大歡喜。但是,Mindy 的例子讓我們了解,如果天賦和興趣都很明確了,我們要用畢生的力氣在同一個基座上不斷加高嗎?不見得。如果在年輕的歲月,可以用興趣與天賦為基礎,跨進一個相通的領域,也許是非常有價值。

 

此外,「樣樣通樣樣鬆」不見得是「多領域學習」需要擔心的詛咒。多領域的長才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優勢 – 請注意,它並不是一種簡單無機的數字概念:三大於二,二大於一。多領域的長才優勢,是一種有機複雜的化學概念:三個領域的知能化合後會產生全新的能力 – 讓人可以有更大的潛力進行綜合、溝通、接橋、創造。

 

所以,天賦與興趣,和人生選擇的關係,是這麼地複雜和巧妙。因為,人能創造藝術品,而我們本身就是自己用一生持續打造的藝術品。

 

 

素養教育 / 教養深度對談

 

 

工業設計

選到有興趣的科系領域,大學與生涯就一路順暢?

 

講者:謝宇程 研究員

 

ychsieh-01-01-1

 

最近幾年,教育領域的價值觀稍有轉向。過去,選科系必問是否「熱門」,挑職業必選「高職」,但近來,「興趣」成為了重點關鍵字。愈來愈多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,也比較多學生開始思考科系的內容是否符合興趣。這是一個進步,我很肯定。

 

但是,故事結束在這裡嗎?進了有興趣的科系,小王子和小公主們就會在大學過得幸福快樂嗎,會和興趣白頭偕老嗎?那可未必。先從我最近訪談的設計師 Helen 說起吧。

 

 

選到了有興趣的科系,好棒!(?)

 

Helen 從小成績是相當不錯,極可能考上台大。但她把台大的招生簡章看過一次,發現沒有對任何一個科系感興趣,她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合適讀大學。一直到她發現成大有「工業設計系」,這個系的科目和美學、工程、人文、商業都有關係,讓她極感興趣。雖然學校老師不支持(不願意班上少了一個台大錄取名額),Helen 最後還是以優異的成績上了成大規劃與設計學院工設系。

 

但是,快樂的時光沒有就此到來。

 

工業設計

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一,汽車外觀設計;
據說,隨手畫一條弧線,就看得出你有沒有天分。

 

 

四年大學,有收獲的課只有…兩門

 

Helen 回憶,在成大的課程,至今仍然失望。讓她感到挫折與沮喪,學起來覺得快樂的課程極少,只有兩門算是有收獲。這兩門課的老師,都是業界人士在成大兼任,教學的內容、教材、方法較靈活有趣,而且帶入業界真正的設計思維與作業流程。

 

在成大工設系,許多必修課程,如:微積分和物理學……等,內容是比照工學院,並沒有依照工業設計領域的需求,設計科目和上課內容。老師們的解釋是「為了讓學生轉系容易」。

 

 

創意作品被扣分 – 因為有創造

 

而且許多專業課程的老師,都是學術研究的人才,但沒有業界經驗,老師只能照課本附的投影片搬演內容。某些設計作業的評分標準,竟然是以「市面上的成品」為準,創新的設計竟然因為「和多數的商品不同」被扣分了。

 

這些作法,她和同學當時都無法認同。之後在工業設計領域工作五年的經驗,也印證了她當時的想法。

 

Helen 總結她的學習經驗,她認為在成大工設系的期間,大部分的學習收獲來自同學和學長姊。學長姊有時在課後開設計軟體操作的分享課程,硬是比相同性質的正式課程有料得多。而且,雖然她在學校有學到一些基本架構和思維能力,進業界之後大致上還是從頭學起。

 

 

如果大學無用,是否可以不讀?

 

談到這兒,我問了一個殺手鐧問題:

 

「一個聰明努力的高中生對工設有興趣,你會建議他直接去工業設計公司從助理開始邊學邊工作,或是成大工設畢業後再加入同一個公司,你覺得孰優孰劣?」

 

她想了一想,回答:

 

「前者會學得比較多。只是目前台灣的老闆是否願意晉用沒有大學學歷的畢業生,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。」

 

傢俱

工業設計發揮的領域之二,家具設計;
家具的價格落差極大,原料只是小部分原因,設計才是主要價差來源。

 

Helen 算是幸運的。她在工業設計上有興趣也有能力,在畢業之後,很快受到肯定,進入口碑相當好的工業設計公司任職,在工作上也如魚得水。

 

不過有趣的是,她不久前從穩定的工作離職。她的原因是,她現在已經不想只做商品外觀的設計,她更希望能更深入參與商品功能、市場定位等方面的規劃。

 

 

原來「重視興趣」並不是萬靈丹

 

Helen 的學習到就業的歷程其實不算特別,但可謂相當有代表性 — 展現了「學習興趣」、「教育體系」、「專業職涯」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。「重視興趣」這樣的單純原則,其實並不能夠充分地套用「教育到就業」的種種選擇與規劃。

 

稍微整理原因如下:

 

「興趣」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物質,它是一種綜合評價與感受,會隨我們的知識、經歷的開展而變化。

 

因為教育體系內部的各種(過時的、不良的、僵化的)規範與制度,一些有教學資格的人,其實並不適合、沒能力教學,反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忱。

 

工作場域的實況,有權力、利益、結構、產業環境等複雜因素。對一件事有興趣,和將這件事當作謀生工具,兩者並不可同日而語。

 

究竟,學習興趣、教育體系、專業職涯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應如何分解?我們會在其他的文章中細細道來。

 

 

謝宇程 研究型作家

謝宇程 研究員 主講與問答

 

謝宇程 研究型作家

 

謝宇程研究員簡介

 

 

教育方法借鏡系列

 

學習人生重於學習考試-丹麥教學

課本上學不到的事物,丹麥學校如何教?

哈佛畢業生說明:美國最好的中學,如何培養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?

哈佛畢業生分享:美國首善中學教育,強調比標準化知識更重要的東西

史丹佛畢業生回答: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,歐美贏在終點線?

史丹佛畢業生回想:誘發學習動力的最好手段不是考試

嗜酒偷懶的家教老師,如何啟發日後的一流程式工程師?

 

 

學習與教育看大局系列

 

跨國公司律師提醒:台灣要成為舞台要角,機會在東南亞。

跨國公司律師建議:面向未來,最有價值的學習是學那些沒有人在學的事。

親子共玩中,學習「發現和掌控風險」。

學音樂有助於學習語言,以及一切知識。

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一:我們的孩子能否開創世界新局?

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二:先進國家怎麼「煉」出來?

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三:中國從先進而落後的原因?

年終的思想壯遊之四:世界在等待什麼樣的下一代?

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五:讓下一代著眼於什麼樣的格局?

好學生待人接物該是什麼樣?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。

好學生興趣志向該是什麼樣?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。

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?看似小事,請別大意。

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「世界名字」

「世界名字」是什麼?該怎麼取?

(Q&A)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?建議的年紀為何?

(Q&A) 讓小孩高中留學或大學留學的差異性與好壞?

(Q&A) 如何為孩子規劃留學地點?

(Q&A) 用經營管理原則來思考:人生是一種創業、教育是一種投資。

(Q&A) 如何幫助孩子了解產業與未來方向?

師生關係:「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」或「拜在師尊跟前伏得更低」?

師生關係:老師該是人格效倣的典範嗎?

自己的國家自己教:談國家認同教育

電腦遊戲也可以成為優良教材?

電腦遊戲世界也能學習溝通與領導?

(Q&A) 了解前世今生、因緣命運之書籍推薦

(Q&A) 請問有推薦的音樂教學資源嗎?

(Q&A) 如何培養刺激孩子的觀察力?

(Q&A) 暑假作業可以怎麼出,兼收自由多元與深入學習之效?

 

 

教育路徑探索選擇系列

 

選到有興趣的科系領域,大學與生涯就一路順暢?

多元興趣與才能,將陷入「樣樣通樣樣鬆」困局?

謝宇程的教育經驗歷程與啟發

(Q&A) 歐美培養學生創造「影響全世界」的產品;台灣教育學生成為「和別人一樣」的輪班星人?

(Q&A) 如何激發年輕人的學習動機?馬拉拉的父親說:「我所做的,只是沒折斷她的翅膀。」

 

 

擅用教育體制大不易系列

 

(Q&A) 孩子對學校課業興趣缺缺,如何引導渡過課業壓力?

(Q&A) 生活環境的教育資源不足,如何讓小孩擁有充沛資源?

(Q&A) 教育體制令人昏頭,講者對目前「體制外」教育的看法?

(Q&A) 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,常朝令夕改?

(Q&A) 請問公私立學校如何選擇及家長如何適應?

(Q&A) 小學要不要遠讀資優班?

(Q&A) 十二年國教的峰迴路轉-三分鐘快讀版

(Q&A) 就讀體制外小學,要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?

(Q&A) 家長要成績、學生要玩樂,在學習上如何找到交集點?

(Q&A) 離開教育體制,或是離開台灣,怎樣對孩子最好?

(Q&A) 如何觀察小孩的性向、特質與能力?

(Q&A) 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?

(Q&A) 有需要追求所謂的明星學區嗎?

(Q&A) 如何掌握未來趨勢來引導下一代?

(Q&A) 在台灣環境中,孩子如何能順應心性來待人接物?

 

 

學校教育效益與風險慎評估系列

 

要不要自學?並非二分,而是幅度拿捏

重新衡量「學校教育」的效益和風險

上學有風險?現今「學校教育」的三個層次

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?

教育現場:未來教育的樣貌

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:浪費時間

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:扭曲的社會化

 

 

檢視教育傳統中的五育架構系列

 

重新認識「體育」:歐美國家眼中的「體育」

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一:中空的體育

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二:膚淺狹隘的美育

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三:殘缺羸弱的美育

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四:畸型和殘廢的愚化

 

 

富裕家特子女教養系列

 

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

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:缺安全感、友情焦慮

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:缺志向、無病識

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不靠譜解方:送出國、讀私校、防護罩

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:給榜樣

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:克服挑戰、找目標

 

 

語言、寫作能力學習系列

 

(Q&A) 奔走各國的華裔分享:適應環境能力如何培養?

(Q&A) 剛到美國進修,如何有效率提升英文溝通能力?

(Q&A) 如何有效地跟父母或長輩溝通不一樣的觀點呢?

(Q&A) 作文該如何學?

 

 

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

謝宇程 研究員 簡介

 

 

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

 

 

具大量訪談經驗,深切感知台灣教育現況的研究型作家!

 

現職

 

研究型作家(教育趨勢與現況)

學與業小棧 站長

 

 

學經歷

 

芝加哥大學 社會科學碩士(政府與民間溝通機制研究:倫敦個案探討)

國立台灣大學 工商管理系 工業管理組

TEDxNTNU《教改,叫誰改?》演講

撰寫並出版《做自己的教育部長

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機要副研究員

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 助理研究員

 

 

簡介

 

曾經以為我可以依循大家都在走的路,靠著比別人更認真、更努力、更乖順,來換得平安、幸福、快樂的人生,但我後來發現這件事在我身上不會發生。

 

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普通,和別人只有一點點不一樣。但最後,我發現那一點點不一樣,無可迴避地決定了我生命的一切,那一點點不一樣的部分是:我堅持,我們值得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。

 

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,依我們的努力程度,聰明程度,早就應該可以達到。但是我們也許錯認了目標,也許錯用了方法,我們的努力自相抵消,我們的聰明用於虛耗。我們如今,多少人厭惡自己的人生、對這個社會悲觀,感到這個人生對不起自己所受的苦楚。

 

現在我正在努力,透過寫作或演講的方式,將許多知識和想法傳遞給讀者。寫作和演講的事業,是從這個世界當中開採知識的礦藏,提煉與鍛造之後,打造成清晰的樣貌、製作成方便的款式,讓人們運用在人生之中。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業。

 

現在,我優先投入的題材,是關於兩種「業」的關係。一種是「學業」,一種是「產業、企業、商業、事業、專業」。我愈來愈意識到,「事業、專業」決定了個人的悲喜,「產業、企業、商業」則決定了群體的禍福。

 

然而,我們的「學業」,該如何為我們個人的「事業、專業」打底,有沒有為「產業、企業、商業」鋪建基礎?我們愈來愈感覺,比成績和爭名次,不見得是我們最好的「學業」模式,但是,什麼才是?這是我現在所經營的主要課題。

 

我之所以會投入這個議題的研究,原因很多。在我未來將寫、已經寫過的文字中已經提過不少,簡單陳述如下:

 

1. 家長和學生對學習與生涯的規劃,往往抱持輕忽的態度

 

在台灣,有不少家庭和學生,在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時抱持輕忽的態度,我們比較少思考「什麼是該學的?」,比較常思考「什麼是會考的?」「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?」。

 

2. 輕忽學習與生涯的規劃,似乎沒有明顯改善

 

這幾年,官方、媒體、民間意見領袖,都指出了過往盲目競爭的受教模式是不理想的。然而,我們卻沒有普遍地看到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,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。

 

3. 輕忽學習與生涯的規劃,是教育體系改善的關卡

 

如果父母和學生,判斷和選擇的方式沒有改變,將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。如果我們繼續花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教育上,只是為了盲目地、不顧學生特質與世界實況,將擠入某個學歷窄門視為教育目標,所有的升學制度改變,很有可能只是讓教育換一種方式被扭曲。父母和學生,看起來沒有權力和責任,其實大權在握、責任重大,因為每個人的生涯,說到底還是由自己決定的。

 

4. 年輕人該以終為始,及早為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與準備

 

事業、專業、企業、產業的面貌複雜,愈來愈複雜,而且不斷變化。學生愈早了解「業」的世界,和「學」的世界有所不同,愈早了解「業」的世界的多樣性,可能性,學生將會愈早開始對未來,進行比較準確的選擇與預備。年輕階段的時間、心力、資源有限,家長和學生該怎麼思考,如何行動,值得更多細緻的探討。